导演: 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豆瓣评分:8.5
观影人:金闻
这又是一部被名字“耽误”的电影。导演是编导了《老无所依》《阅后即焚》《谋杀绿脚趾》等佳作的科恩兄弟。导演作品风格强烈,情节不落俗套,强调命运的某种不确定性,他们的电影常通过一个核心事件,运用线性叙事手法,在充分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完成其艺术性的表达。
回归到电影,电影虚构了一本名为《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的古旧故事集,讲述了六篇长短不一的故事,从情节上看并无连续性和关联性,但却集结了一切耳熟能详的西部元素:酒吧决斗、银行抢劫、畸形艺人、沿河淘金、荒漠迁徙和土著威胁。无论是奇幻怪诞的传说,还是多愁善感的天不作美,或者是血腥厮杀的暴力争斗,每一个故事都在通向同一个终点:死亡,而每一个通往死亡的历程都经历着命运无常的捉弄和玩笑。
故事中的那些角色,也都仿佛是从经典西部电影中走出来的典型人物。第一个故事中的巴斯特是一名枪艺高超、身手不凡的牛仔,在决斗中屡战屡胜,还把一名手下败将的故事编成歌谣传唱,却转眼死在一场新的挑战中;第二个故事《打中锅盖》里,银行抢劫犯在侥幸逃过绞死和印第安人的突袭之后,却又难逃第二次审判的命运;第三个故事《饭票》中,无手无脚只有躯干的少年靠朗诵卖艺为生,最后因为不再能吸引观众而被一只会数数的鸡而取代;第四个故事《黄金谷》中,淘金人在寻找金矿的最后关头遭遇埋伏并绝地反击;第五个故事《不安的女孩》原本跟随兄长前往俄勒冈的待婚女子遭遇一系列的变故,兄长离世、雇工漫天要价和蓬马车队长的求婚,然而故事却无意向浪漫而充满希望的结局发展。最后一个故事《遗体》,则记录了一架通往神秘旅店的马车上,两名赏金猎人与三名普通乘客——一个法国人、一个猎人以及一个老妇人回顾人生的对话。
电影叙事轻描淡写,如西部民谣般跳跃,往往趁观众还没回过神来时就已经到了故事结尾。它并不在意叙事的真实性,甚至刻意回避真实,有意打造着虚假感,时刻在暗示,这是一段不真实的,民间的故事。
整个观影中我感受到一种极不真实的感觉,而这感觉又让我感到很自然,因为我不必再拘泥某些牛角尖的东西,不必在意形而上的哲学哲理,不必去想这部电影究竟想告诉我什么,不必批判其内核与价值,只用默默观看着段故事,领略那种狂野的,异域的,不真实的,民间传说的荒诞、美丽和快乐。这个世界里,人的心并不复杂,善恶也很直接,纯粹,甚至,没有善恶,只有快意和恩仇。也是因此,观者能够任性丢弃道德与伦理的包袱,让观影变成纯粹的一件事情。
从讲述故事的方式到故事情节本身,从人物刻画到故事的起承转合,科恩兄弟都极尽复古之能事,从声色意境上来还原近代民间故事集的真实质感。他们刻意以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的歌谣为名,则让这本虚构的故事集看起来充满了民间色彩,像是众人口口相传的歌谣被记录成册时,随意地用第一个故事命名了整本书。电影还运用插画作为引子,在电影的色调上极力还原版画般的浓烈饱和,并在每一个故事结束时,借以模拟阅读的效果,将故事结尾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每个故事的长度决定了故事人物没有呈现复杂性格或成长“弧光”的空间,他们或贪婪或谨慎、或残忍或坚韧,或愚昧或自负,仿佛像安排好的木偶一般,按照某种秩序按部就班地履行自己的人生轨迹。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刚用歌谣纪念完前一个对手的死亡,转而他的灵魂就要为自己的死亡进行弹唱;第二次被架上绞刑架的强盗临终前正对上美丽少女的一瞥,这一眼中所包含的浪漫的、传奇的、冒险的无限可能,都转瞬即逝;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在躯干少年慷慨激昂的诵读中显得尤为荒诞——“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转眼心怀演艺事业的少年本人却被一只鸡所替代;金矿偷袭者悠然卷烟享受不劳而获的胜利时刻,孕育着婚姻和家庭未来的俄勒冈,都暗藏着平静背后的不期而遇的杀机。
而最后一个故事,更是透过赏金猎人抓获犯人之后的话语,调侃沉浸电影故事的观众:“他们总是把自己和故事联系起来,我们总是喜欢听自己的故事,但只要故事里的人物是我们,又不是我们,特别是结局不是我们。”此刻赏金猎人的对话对象仿佛不是对座的三位旅人,而是电影银幕前的观众,那架永不停止的马车似乎也载着观者前往宿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