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张建亚
豆瓣评分:7.4
观影人:金闻
国庆节期间,总会有一批主旋律电影上映,老实来说,这些主旋律电影其实还是离不开“宏观场景加线性叙事”的框架,要么着重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钢铁意志,要么聚焦于某场战斗中的英雄群像,透过一场战争凸显英雄的伟大。看完之后热血之余就在想,有没有一部没有描述战争,却又比战争更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这不禁让我想起早在2012年上映的电影《钱学森》。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电影很好的讲述了为什么他要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以及回国后为国家奉献一生的这段历史。答案正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
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
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
这里有个很巧妙的镜头:在钱学森讲解完后询问时,在座的人说都没有听懂时,镜头闪回到1947的场景,在加州理工大学,钱学森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不理解他写的公式,钱学森对另一个学生说:“回答他是浪费我的时间。”然而,在同样的场景中,钱学森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他说的是:“好,来,咱们再讲一次,重新来一次。”
在别人表达听不懂后,他那错愕的停顿之后挤出的笑容让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作为一个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方面有着如此杰出成就的人,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傲气是多么的正常。但钱学森在归国后,他的习性在一点点的改变,他将自己的傲气都低到了尘埃里,不再展露于众人,只是一心一意的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奉献着自己那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在我看来,生活化的叙事是本片的最大优点。主旋律电影通常来讲都是所谓“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可是本片却力求避免这一点,摆脱人物传记电影常有枯燥、平铺直叙的套路,反而关注于钱学森不同时期的片段,让角色更加丰满。这样的叙事更能吸引观众,让钱老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科学家。比生来的英雄更伟大的,是一个普通人有着伟大的灵魂。
电影中有不少精彩的场景:
钱学森回国前接受采访时,有一个中国记者用英文采访他,钱学森用英语讲“作为一名中国人,向中国人提问该用中国话”然后用中文讲“我不想回答你”,这就是在细节方面体现出的气节。
第二处,钱学森的一句台词,“手上没有枪,和有枪不用是两码事”,点明电影的主旨,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建国初期要大力发展战略导弹。在现实生活中,著名的“钱学森弹道”让洲际导弹的拦截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各国纷纷转向“如何更好的进攻”,国与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威慑关系,间接的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
第三处,在钱学森问蒋英,是否后悔没有成为一名歌唱家,她说中国可以没有像蒋英一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没有像钱学森一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叫遗憾,这叫光荣。”
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应该是所有观众的一面镜子,作为青年,可以从片中学习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忠诚、对苦难的蔑视和对团队的信任。那一代人虽然生活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的时候,但都是有坚定信仰的人,众人智慧互补互进,创造了一系列科学奇迹,这些奇迹恰恰是对美国人提出的“一个杰出的航空科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干些什么”的有力回击。
致敬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