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静:西餐烹饪能手“变形记”

来源:大学生记者团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19-05-17



记者 刘越 陈贝贝


  2019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奖38人名单中,1998年出生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Q1641班沈思静是本年度该荣誉年龄最小获得者。在2017年10月以前,沈思静只是一名被调剂进烹饪专业的学生,每两周一次实训课,每两周才接触一次灶台。18个月后,她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中国组考核中获全国第三,被特聘为教练助理。她先后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湖北省总决赛第一名、全国选拔赛第二名、全国总决赛第三名,第8届全国烹饪技术竞赛西餐项目金奖、中式面点项目金奖,2018年上海“明日之星”厨师大赛全国总决赛团体亚军,武汉市创新管理突出贡献人物奖。


没有烹饪实操经验 爱较真的她从零学起


  没有烹饪实操经验的沈思静,被班主任发在班级群里的校集训队训练照所吸引,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校内选拔赛。“我不会拿西餐刀,也穿不好厨师服。”这个无基础的小个子女孩起初并不被老师们看好。教练王波表示,烹饪也是一门考验体力的活儿,沈思静体型瘦小,实操的话体力上就落了下风。


  但很快,爱较真的沈思静就获得了王波的关注。“一次我外出买材料回来,发现休息时间其他队员都在玩手机,只有沈思静一人在默默一遍又一遍练习。” 一次队员们训练老师设计的比赛菜品时,沈思静没有选到她心仪的菜品,急得偷偷流泪,担心自己不能够出色发挥。王波说:“沈思静基础虽然比不上其他人,但没有人比她更认真、更细心。”老师的指导,她一字不漏地记下;实践操作时,她精益求精地完成。“训练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提及沈思静,她的队友李鑫鑫、江齐等无一不称赞她刻苦努力、勤奋认真。


  沈思静在最初的比赛阶段并没有给自己施压,“我只想着把菜做好吃、做好看,努力将作品做到最好,没有想过要去在比赛中争夺名次。”她笑着说。


  削橄榄形萝卜、炒洋葱、用绳捆鸡、夹黄豆,在校集训队训练时,沈思静反复训练略显枯燥的基本功。2018年1月,湖北省西餐烹饪集训基地在开云线上登录·(中国)官方网站设立,两百多万元的西餐实训室在全面建设中。设备不齐,加之要训练队员们的手劲,炒洋葱时平底锅全靠手端。要达到标准要求,七八斤重的平底锅沈思静一端就是一个多小时,她常常举到手臂酸软,脚也站到麻木。寒假期间,全校师生放假了,集训队员们没有休息,沈思静几乎整天都在实训楼,与洋葱、胡萝卜相伴。酷热的暑期,沈思静同样留校训练。室外气温几近40摄氏度,室内有烤箱、四眼平炉,即便是开着空调,队员们也热得汗流浃背。“隔着皮鞋都感到烫脚,在这种情况下,沈思静也从无抱怨、懈怠。”指导老师、湖北集训基地专家教练组组长邹志平说。


  在这样脚踏实地的训练下,沈思静的技术技能得到快速提升,她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学校23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在该项目湖北选拔赛上斩获桂冠,成功入围湖北省集训队。这个爱较真的柔弱女生,让老师和队友们刮目相看。


一次次训练 把误差控制到毫米以内


  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沈思静总共休息了6天——2018、2019年的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沈思静每天两点一线,不是在训练场就是在去训练场的路上。邹志平介绍,沈思静每天早餐时间5分钟, 午餐、晚餐时间8分钟。“训练必须争分夺秒,不仅吃饭要快,走路、上卫生间都要快。”邹志平说。 


  2018年4、5月,省赛决赛期间,沈思静每天训练近17个小时,每天至少杀20只鸡,切20斤胡萝卜丝,练速度、练刀工、练技巧。沈思静第一次整鸡去骨需半个小时,如今只需一分半钟。一份鸡肉茸没做好,她便加班到凌晨,将配方一遍一遍修改、实验、再修改,尽可能将误差控制到0.1克、0.2毫米以内。


  2018年6月,国家选拔赛上海站比赛,沈思静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场地比赛,面对新环境、新设备,她既忐忑又期待。比赛前一天下午检查食材时,沈思静发现主办方提供用来做三文鱼卷的食材是窄小的三文鱼尾,而自己平时练习的食材是鱼腹。饱满的鱼腹中段突然换成了窄小的鱼尾,这对沈思静的刀工是严峻的考验。沈思静来不及烦闷,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新的烹制方法——将鱼尾肉连刀片开后做三文鱼卷。从下午五点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沈思静用王波老师四处奔走买来的鱼尾反复练习,最后带着自信走向赛场。


  比赛除了比技能,更比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国家选拔赛上海站比赛中,她遇到了让人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比赛中,工作人员在维修器具时不慎将她已经做好的馅料碰翻,操作台上一片狼藉。沈思静瞬间大脑一片空白,但她很快冷静下来,迅速举手示意并向裁判长说明情况,快速清理场地,找出应对方法,沉稳完成比赛。


  经历重重考验,沈思静突出重围,以第二名的成绩成为国家集训队队员。在17名队员中,沈思静是唯一一个非职业型参赛者,其他选手都是技术院校学生,他们有着沈思静无法比拟的专业基础优势。沈思静坦言:“压力肯定会有,但我身后有老师、队友的鼓励和帮助。参与世赛选拔就要挑战不可能,我也相信,事在人为,只要刻苦练习,没什么不可能。”


  当别的队员在酒店休息时,她加班练习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依旧六点起床继续集训。在全国集训队5进1的比赛开始前,沈思静连续几晚加班加点开展高强度训练,她说:“当时感到全身无力,几乎要晕倒,但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道菜做完、做好。”在做最后一道甜品蛋白霜时,沈思静精神高度集中。“这道菜对烤箱、空气湿度的要求特别高,菜品要求表面光滑,口感干脆,如果湿度大,蛋白霜表面会软掉。” 在精神高度紧张和身体极度疲惫的状态下,沈思静凭借不服输的韧劲完成了比赛。赛后,沈思静头晕症状调整一个月才完全恢复。 


  在集训休假期,沈思静主动申请到邹志平老师兼职的酒店进行实训。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7点前将30只鸡整鸡去骨,切好20斤胡萝卜丝,而邹志平也会根据沈思静训练情况合理安排她做菜。员工中午午休,沈思静则养成不浪费可利用时间的习惯,从早到晚,厨房里总能看到沈思静忙碌的身影,有时甚至一天能完成60多道菜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历这个比赛我真真切切地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靠自己的技能。想要掌握好技能,唯有踏实苦练。”沈思静说。 


531天蜕变 烹饪让她自信向前


  沈思静坦言,在531天训练比赛过程中自己也想过放弃。学校集训时,训练十分艰苦,一些队员中途退出,而寒假学校冷清,年关将近,面对着队友的离开和对亲人的思念,沈思静分外想家,一度想放弃。“但一想到老师们对我的关爱与指导、队友的帮助与支持,我就又有了坚持的动力。”她说。


  邹志平老师在寒冬时会为每位队员添置保暖内衣,亲手为队员们做可口的员工餐,烧热水给队员们泡手。王波老师陪队员们加班加点训练到凌晨是常事,竭尽所能地帮大家提升能力。


  整个比赛期间,邹志平老师忍受着腰椎病痛,弓着腰也要认真指导比赛;吉林站比赛中,王波老师的爱人住院,希望他能回汉陪护,但考虑到比赛需要,他直到该站比赛结束后才回家;国家集训队的老师们更是悉心指导。


  刚入队沈思静对烹饪所知甚少,队友江齐、李鑫鑫教会她厨房卫生要求、调料摆放等操作细节以及如何高效合理的分配时间等。全国选拔赛前,李鑫鑫家人患重病,他一直陪着沈思静训练,直到赛前才请假回家。


  回忆起老师们对自己指导的点滴,回忆起队友们关爱自己的过往,沈思静不禁眼眶湿润。


  531天,随时间提升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个人气质,沈思静蜕变了。“参赛前,沈思静是个内向胆怯的女孩,见人时总低着头,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现在的她,专业实操自信从容,生活中笑起来大方优雅。”邹志平说。王波也表示,沈思静现在有着很强的时间管理观念,烹饪操作习惯也非常出色。


  在2019年度“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交流会上,沈思静同高校大学生们分享她的感悟。在她看来,烹饪不是简单的烧饭做菜、填饱肚子,它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自己作为一名本科生学习烹饪,源于想成为一名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实干家,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望: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谈及今后个人规划,沈思静想进一步提升自己,报考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集训只是我学习烹饪的一个起点,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会更加无畏艰险,砥砺前行,发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沈思静坚定地说。